電子報訂閱
訂閱 菁英講師夢想國
電子郵件:

聯絡mail: gilp@gilp5888.org.tw

目前分類:管理領導 (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賈伯斯如何打造出他心目中的好產品

賈伯斯對未來技術方向的嗅覺是天生的。這種洞悉未來的能力即為遠見(visionary)。賈伯斯的遠見卓識則在於,總是能比別人提前幾年看到技術發展的大勢所趨,又常常能準確抓住最好的時機一擊制勝。

 賈伯斯的遠見體現在三個方面:

 ● 非常了解自己所關注的每一個技術領域的來龍去脈。

 ● 總是相信未來有無限可能,且清楚知道大致的演進方向。

 ● 總是大膽順應潮流,推陳出新,無論這種更新是不是傷害眼前的利益。

 有人說,蘋果做得最漂亮的地方在於他們淘汰自己產品的速度。後來成為Palm 公司CEO 和Handspring 公司創辦人的杜賓斯基(Donna Dubinsky),當年在蘋果負責印表機的經銷。 她回憶說:「當蘋果準備把印表機的解析度從300dpi 升級到1200dpi 時,我曾建議賈伯斯:『我們應該先把舊的印表機降價,出清庫存後,再開始銷售新的印表機』。賈伯斯回答道:『不,我們馬上就停止賣300dpi 的印表機,因為使用者需要新的技術。』」

 賈伯斯回歸蘋果後,當麥金塔還是蘋果的主要業務時,他就利用蘋果周年紀念的機會發信給全體員工:「已有的Mac 電腦算不了什麼,蘋果今後推出的產品才能代表未來。」

 果不其然,當蘋果用iPod、iPhone 和iPad 等一系列重量級產品打亂舊世界的局面時,蘋果自身的產品結構也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到2011 年,占蘋果60% 以上銷售額的產品,都是五年前根本不存在的產品。賈伯斯對未來的這種追逐,也許只能用「執著」來形容了。

 當然,這種對未來的執著也在實踐中付出代價。

 首先是時機的把握。蘋果當年推出麥金塔的時機就沒有完全掌握好,後來史考利主推的牛頓PDA 又一次為人做了嫁衣裳。

 其次是更新一代的節奏。有時候,蘋果為了盡快啟用新技術,常常不顧一切地放棄對現有技術和既有用戶的支援。

 當年推出麥金塔時,蘋果就大膽放棄了還是時代主流的五寸軟式磁碟機,選用了三寸軟式磁碟機。等到推出iMac 時,蘋果再次大膽決定,連軟式磁碟機也不要了,只為iMac 配備光碟驅動器和網路介面—要知道,那時不少電腦還沒有連上網路,軟碟還是許多使用者最常用的媒介。

 2005 年,賈伯斯毅然決定,新款iPod 全面放棄蘋果自己的資料傳輸介面Firewire,轉而支援USB 2.0 資料介面。最狠的是,2008 年,無線網路剛受歡迎,蘋果推出的MacBookAir 筆記型電腦就直接放棄有線網路介面,只內建無線網路。幾乎是追著用戶投向未來!

 不過,對於策略家賈伯斯來說,這些大膽追尋未來所必須付出的代價,或許算不了什麼。當年,蘋果的確在時機把握、技術過渡、相容性等問題上栽過跟頭,但今天的世界已完全不同,技術演進愈來愈快,網際網路的發展也讓作業系統之間、作業系統與應用程式之間的相容性問題不再像當年那樣敏感。在網路時代,看得遠、看得準、選定出手時機,遠比穩妥、周全、細緻更重要。

 這種領先三到五年的戰略眼光,也意味著營收與成長。只要看看過去幾年,蘋果、微軟、Google 和IBM 股價走勢的對照圖就知道。微軟和IBM 這樣的巨人也許可以平穩經營,但股價就只能靜若止水。即便是不斷推出新一代搜尋技術、Android 手機作業系統和Chrome 瀏覽器的Google,同期的股價增幅也遠低於蘋果。

 永遠領先同業三到五年,意味著蘋果永遠站在產業的最前頭,坐享豐厚的利潤。永不停息的自我超越,意味著蘋果定義並「強迫」人們奔向未來。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做到這一點。

 人性化思考

1979 年在全錄,賈伯斯看到了滑鼠、視窗等神奇的GUI 技術。從歷史角度看,那次參觀左右了IT 技術未來十幾年的走向。不僅僅是因為賈伯斯從全錄「偷」走了GUI 技術,更是因為,賈伯斯那一天也看到了這種技術背後所代表的「用戶友好」設計理念。

 賈伯斯對用戶友好的重視是從包裝開始。從Apple II 時代起,賈伯斯就非常重視蘋果電腦的包裝。他認為,用戶打開箱子時最先看到的是產品包裝,這個第一印象,而用戶拆開包裝的過程,是教使用者學習產品使用的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賈伯斯曾對麥金塔開發團隊說:「假如我就是那件產品。當顧客試圖把我從包裝箱裡拿出來並開始使用的時候,會發生什麼?想一想吧,第一次使用麥金塔的使用者從來沒有見過滑鼠。那麼,當購買者打開電腦的包裝,我們包裝滑鼠的方式能不能直觀地告訴使用者,滑鼠應該怎樣拿、怎樣用?同樣的,當用戶第一次打開麥金塔電腦的時候,電腦上需要顯示些什麼,來引導用戶使用?如果完全沒有使用手冊,我們的產品設計能不能做到,使用者打開包裝就可以使用?」

 蘋果前副總裁艾略特( Jay Elliot)回憶說,研發麥金塔的GUI時,一天賈伯斯到舊金山Ciao 餐廳吃飯。侍者剛拿上來菜單,賈伯斯就被菜單上的畢卡索風格圖片所吸引。就是這個風格!賈伯斯興奮地像吃了迷幻藥。週一一大早,賈伯斯就趕到公司,給設計師們看Ciao 的菜單,和設計師們一起確定GUI 裡每一個圖示、每一種字體、每一個形狀以及每一種顏色的設計。第一代麥金塔 GUI 的視覺風格就這樣確定下來。在賈伯斯心裡,電腦的介面就要像一份吸引人的菜單那樣,既好看,又好用。

 賈伯斯在受訪時曾談到對產品設計的基本看法:「設計是個有趣的領域。有些人認為,設計就是產品外觀。但其實細想一下,你會發現設計其實是產品如何發揮效能的學問。Mac 的設計,不僅僅是電腦看上去的樣子,更重要的還是設計電腦如何工作。」

 賈伯斯認為,人的手是上帝最完美的創作。一位蘋果前設計師回憶說,賈伯斯經常盯著自己的手發呆。賈伯斯說:「手是你身上最常使用的部位,而且,手能夠直接聽命於大腦。」只要解決了手和電腦互動的問題,產品就自然具備了「人性化」的特點。很多蘋果的產品,比如從只有一個按鍵的滑鼠,iPhone 和iPad 支援多點觸碰的顯示螢幕, Mac 電腦的多點觸控板等,都是針對手和電腦互動關係認真思考的產物。

 賈伯斯說:「創造力( creativity)只不過是連接某些東西的能力。如果你問一個有創造力的人,他們如何『創造』某個東西,他們會覺得有點委屈,因為他們真的不是在『創造』東西,他們只是看到了某種東西。因為,他們能夠把曾經見過的不同體驗連接在一起,然後綜合成某種新東西。」

 蘋果電腦的使用者都知道,Mac OS 作業系統每個視窗的左上角都有紅色、黃色、綠色三個按鈕,分別代表「關閉視窗」、「縮小」、「放大」三個功能。這三個彩色按鈕讓人聯想到十字路口的交通信號燈。

 不過在麥金塔設計初期,這三個按鈕都是灰色的。一次開會時,賈伯斯仔細觀察這三個小按鈕的設計,邊看邊搖頭。

 賈伯斯說:「不行,不行,這三個按鈕一點也不人性化。一眼看過去,不知道哪個按鈕是做什麼用。」

 負責使用者介面的設計師拉茲拉夫(Cordell Ratzlaff )想了想說:「把他們設計成灰色,是為了不分散用戶的注意力。如果要更明確地區分各個功能,看是不是改成當滑鼠移到某個按鈕上時,就顯示一個小動畫,來提示使用者這個按鈕是做什麼的?」

 賈伯斯拚命搖頭:「不好,不好,這太複雜了,一點都不好用。」

 突然,賈伯斯靈機一動:「你們知道交通信號燈嗎?紅、黃、綠,三種在人們直覺裡最有表意功能的顏色。我們為什麼不把這三個按鈕分別塗上紅、黃和綠呢?」

 拉茲拉夫事後感慨道:「剛聽到這個瘋狂的建議,我們都覺得,將交通信號燈和電腦的GUI 聯繫在一起,實在太怪異了。但沒過多久,我們就發現賈伯斯是對的。不同顏色的按鈕直觀地暗示了三種不同功能,又不會像大圖示或動畫那樣干擾使用者。特別是,我們用暗示『危險』的紅色按鈕來指『關閉視窗』,這樣使用者就不太會誤點這個按鈕了。」

 史考利說:「賈伯斯總是從用戶體驗這個角度去看待每一件產品。」

 用戶體驗優先,幾乎是現在每一位設計師信奉的教條。但在實際產品設計中,能做到的寥寥無幾。筆者曾經和幾位專業設計師探討一個簡單問題,2007 年蘋果發布的iPhone 在用戶體驗方面出類拔萃並不奇怪,奇怪的是,為什麼五年以後,iPhone 第一代的用戶體驗還是明顯優於市場上絕大多數智慧型手機?

 顯然,大多數人即便懂得「用戶友好」,這四個字卻不是輕易就能學成,它是一種根植於賈伯斯大腦深處的創新理念。

 

 

完美主義

蘋果在設計的最初環節,就要求設計師做到極致。「追求完美」是蘋果的設計師們一進入公司,就掛在嘴邊的信條。

 

完美主義對某些人來說也許只是個理想化目標,可以追求但不必強求。但對賈伯斯來說,完美主義就是他的生命,如果某件事做不到完美,簡直比殺了他還痛苦。

 在研發iPhone 的時候,設計團隊嘗試過數百種手機外殼,有的方案間只有很微小的差異,有的方案之間明顯不同,還有一些方案選擇的是完全不同的材質。最後賈伯斯拍板選定了其中一款。但就在距手機正式發布還有幾個月的時間,賈伯斯突然被自己的潛意識驚醒,他對自己之前選定的外殼又不滿意了。他驅車趕到iPhone設計團隊。那些已經連續工作了很長時間的設計師們,對賈伯斯的出爾反爾只能敢怒不敢言。

 「賈伯斯就是創造產品的米開朗基羅。」艾略特評論道,「他會不停在畫布上塗塗改改,直到他肯定自己已經得到了滿意的方案為止。」

 在蘋果,人們把賈伯斯這種臨發布前的出爾反爾稱作「重新啟動」。一旦賈伯斯對之前選定的設計方案不滿意,他就會像重新啟動一台電腦那樣,「重新啟動」整個設計流程,廢掉之前辛苦的一切,從一個他認為合適的環節重新開始。這對設計師而言,是一股巨大壓力,但對產品而言,這是通向完美的必經之路。

 賈伯斯經常告誡員工,不要因為想當然的困難而放棄對完美的追求。賈伯斯總是告誡員工這個糟糕過程:「當設計師把一個出色的創意拿給工程師看時,工程師總是說:『這不可能,我們做不出來這個,根本不可能。』於是,設計師只好屈服於工程師,讓工程師在『可能』的情況下完成產品設計。最終,當他們把設計稿拿給製造部門時,製造部門的人就會說:『我們造不出這個。』就這樣,每個環節的人們都占了便利,卻丟失了完美的產品。」

 1997 年剛回歸蘋果的賈伯斯和艾維就在工程部門碰到了這種麻煩。當兩人把iMac 彩色透明的設計原型拿給工程師看時,工程師們竟然找出了三十八個理由來說明這個創意為什麼無法實現。

 

賈伯斯說:「不,我們就要做這個。」

工程師們說:「好吧。但為什麼?」

賈伯斯說:「因為我是CEO,而我認為這東西能夠實現。」

工程師們很不情願地服從賈伯斯的命令。最終,iMac 的市場表現證明賈伯斯的堅持是對的。

 賈伯斯的完美主義也不僅僅體現在蘋果的產品。一位曾在加州帕薩迪納(Pasadena)蘋果專賣店工作的銷售員麥多克斯(Ian Maddox)就描述他剛開始工作就碰到的情景。那時專賣店正重新裝修地板。每天晚上等最後一名顧客離店後,施工團隊就開始把一塊塊地磚掀開換上新地磚。新地磚是由賈伯斯親自挑選從義大利進口的深灰色花崗岩。「那地磚鋪在店裡非常漂亮。」麥多克斯回憶說。

 新地磚鋪好後不久,一天清早,專賣店還沒開門,麥多克斯發現所有經理都神情緊張地在店裡集合,甚至還包括極少露面的區域經理。原來,賈伯斯這天早上帶了四五個人,親自前來檢查新地磚的效果。

 賈伯斯對新地磚並不滿意。新地磚剛鋪上時非常漂亮,但因為使用的接縫劑不夠好,顧客一踩就會留下難看的污痕,才鋪好幾天,整個大廳地板就已顯得髒污。

 

看到賈伯斯很不滿意,麥多克斯和專賣店經理們都很緊張。他們戰戰兢兢地看著賈伯斯。這一次,賈伯斯不僅僅是不滿意,而且是大發雷霆。賈伯斯命令專賣店經理,地磚必須全部換掉。結果施工團隊又被叫回來,認真清洗了每一塊地磚,使用新的接縫劑重新鋪設整個地板。

 

賈伯斯曾不無自嘲地告訴記者,自己追求完美可能也是一種缺點,「有時,『做到最好』是『做得很好』的敵人。」的確,賈伯斯對完美的追求已經深入蘋果的每一項工作。

 

但這種追求如果掌握不好,追求表面上所謂的完美,有時反而事與願違。例如,蘋果在賈伯斯回歸前,銷售不斷下滑,市占率急劇下滑,但即便是在這樣的悲觀氛圍裡,蘋果的領導者和工程師們仍堅持認為,蘋果電腦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產品,市場上的頹勢只不過是時機不好罷了。

 

親身經歷那段艱辛歷程的李開復評論:「現在看來,正是這種片面追求完美的思維方式害了蘋果。道理其實很簡單,從蘋果的創辦人賈伯斯到蘋果的設計師們,只知道一心沉醉在對完美產品的追求中,卻因此喪失了市場的先機。他們有足夠的自信,卻欠缺從競爭對手那裡虛心學習的自省。他們對用戶有高度的同理心,卻不知道要積極降低用戶的使用成本。的確,蘋果電腦看上去很酷,跑起來很快,用起來也十分得心應手,但它在硬體和軟體上都無法與其他公司的產品相容,價格又居高不下。最終,蘋果只能像他的創辦人那樣,嚐到了失敗的滋味。」

 李開復為我們釐清出一個明確界限—所謂完美主義,就要像回歸後的賈伯斯那樣,在洞悉未來、知己知彼的情況下追求完美,如果像當年研發麥金塔時那樣,置產品的價格、相容性等問題於不顧,片面追求所謂的完美,就必然會慘敗。由此看來,賈伯斯的完美主義,在他回歸前後,也有著不一樣的意義。

 減法藝術

賈伯斯骨子裡是一個簡約主義者。這在很早就已暴露無遺。史考利曾說過:「賈伯斯的方法論有別其他人的地方在於,他總是相信你最重要的決定不在於你去做什麼,而是你不去做什麼。他是一個簡約主義者。」

 

微軟創辦人保羅‧ 艾倫(Paul Allen)在2011 年出版披露微軟早年歷史的《謀士》(Idea Man)一書中,提到了一個故事。微軟幫蘋果開發麥金塔版本的Excel 軟體時,艾倫到矽谷拜訪賈伯斯,了解麥金塔電腦和GUI 技術。賈伯斯當場為艾倫展示了麥金塔原型機和由滑鼠控制的GUI。

 當艾倫看到賈伯斯演示用的滑鼠只有一個按鍵時,他好奇地問:「滑鼠上如果有兩個按鍵,是不是會更好?」

 賈伯斯回答說:「保羅,這完全是簡約和複雜之間的取捨。沒有人會在使用滑鼠時需要兩個或更多的按鍵。」

 「不過,史帝夫,」艾倫說,「人們既然手指不只一根,他們也許還想要一個按一下右邊按鍵的功能。」

 

賈伯斯搖著頭,對艾倫的建議不以為然。為滑鼠配備多個按鍵的建議雖然合理,但這與賈伯斯心中對簡約的狂熱追求相矛盾。

 

在微軟,設計師們試圖平衡的是簡約和功能之間的關係:當新增的性能破壞了原本的簡約設計,但能為程式或設備帶來更多功能時,微軟的設計師總是傾向於保留新的性能。

 但在蘋果,設計師們思考問題的方法截然相反,他們平衡的是用戶體驗和複雜性之間的關係:當新增的性能引入了複雜性並破壞了原本簡約、流暢的用戶體驗時,蘋果的設計師寧可放棄附加功能,也要保持用戶體驗的完美。

 於是,多年來,蘋果電腦配置的滑鼠一直特立獨行,只有一個按鍵,與IBM PC 陣營的兩鍵、三鍵滑鼠截然不同。初學者總是抱怨IBM PC 的兩鍵、三鍵滑鼠難以掌控,不清楚每個按鍵的目的;電腦高手卻恰恰相反,總是抱怨蘋果的單鍵滑鼠很難快速表現特定功能,有時還需要鍵盤上的控制鍵配合。

 兩種設計體系,兩種風格的滑鼠一直並存,沒有誰真正勝出,他們分別代表的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思維模式。直到近年來,蘋果在電腦上開始大量使用多點觸控板代替滑鼠,推動著GUI 領域又一次重要變革。

 賈伯斯對簡約的追求,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年少時修習禪宗的經歷。賈伯斯常說:「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不是你做什麼,而是你不做什麼。」這種禪機都或多或少的體現在蘋果的每一件產品。

 在設計iPod 時,艾維就說:「從某種意義上看,我們真正在做的,是在設計中不斷做減法。」

 減法設計的思想貫穿了iPod 產品設計的始終。除了不提供開關鍵以外,iPod 還把全部四個功能鍵都集中在中央選盤上,整個播放器沒有任何多餘的操控介面。

 

到了研發iPhone 時,因為使用多點觸控顯示螢幕,賈伯斯和艾維得以把使用者的操作元素減到最低。那時,賈伯斯反覆對設計團隊說,已有的所有手機都太複雜,太難操作了,蘋果需要一款簡約到極致的手機。

 

於是,賈伯斯在設計iPhone 的最初階段,就向設計團隊下達一項命令:iPhone 手機面板上只需要一個控制鍵。

 設計師和工程師絞盡腦汁,也想不出如何用一個控制鍵完成所有操作功能。他們一次次跑到賈伯斯面前,陳述手機面板上必須有多個按鍵的理由。每週的設計評審會議上,都會有人告訴賈伯斯:「這不可能。」

 賈伯斯就像聾子一樣,對這些哭訴充耳不聞。他只是淡淡地說:「iPhone 面板上將只有一個按鍵。去搞定它。」

 沒有人知道賈伯斯為什麼這麼篤定必能找到一種最佳的單鍵解決方案。也許,賈伯斯當時只是扮演了顧客的角色,用他特有的方式,向設計師和工程師索求一種最酷、最簡約,真的能改變世界的產品。

 於是,今天我們手裡拿的iPhone,包括後來的iPad,在前面板上就只有一個又大又易按的圓形按鍵。甚至,到了2011 年初,當蘋果在新版iOS 作業系統中測試新的多點觸碰對話模式時,不少人預測,未來的iPhone 和iPad,將真正實現前面板的「零按鍵」。

 

顯然,蘋果內部根深柢固的追求簡約的基因來自賈伯斯,是賈伯斯讓減法變成了產品設計中的經典方式。

 

2004 年接受《商業週刊》採訪時,賈伯斯說:「創新來自於對一千件事情說『不』,惟其如此,才能確保我們不誤入歧途或徒勞無功。 我們總是在想,可以進入哪些新的市場。但只有學會說『不』,你才能集中精力於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

 細節,還是細節

2002 年,賈伯斯與各大唱片公司就線上音樂的版權展開談判時,蘋果已經開始設計即將發布的iTunes 音樂商店的應用介面了。美國唱片業協會CEO 羅森(Hilary Rosen)親眼目睹了賈伯斯與工程師討論使用者介面設計的情形。當時,賈伯斯和工程師坐在電腦前,為了一個設計問題爭執不下。羅森發現,賈伯斯與工程師所關注的,不過是螢幕上一塊便條紙大小的區域裡,如何排放三個單字。羅森不禁感慨道:「賈伯斯竟如此關注細節。」

 也許,關注細節、重視細節、苛求細節只是賈伯斯藉以實現其完美主義的一種方式。輕忽細節,賈伯斯對完美的追求就只能停留在口頭上。

 負責麥金塔使用者介面設計的拉茲拉夫回憶:「賈伯斯會一個畫素一個畫素地檢查螢幕上的每個細節,確保相關的圖像準確對齊。他非常重視細節,細緻程度居然達到了畫素的層面。如果發現問題,賈伯斯就會立刻衝著某個工程師大吼。」

 拉茲拉夫為麥金塔設計的捲軸在整個GUI 中並不是特別搶眼,但賈伯斯就是對捲軸的設計不滿意。他希望,即便是捲軸這樣的小元素,也應該有比較藝術化的視覺效果。為此,拉茲拉夫的團隊反覆修改設計方案,但賈伯斯不是覺得箭頭尺寸有問題,就是覺得顏色不好看。最後,拉茲拉夫整整花了六個月時間,才做出了讓賈伯斯心滿意足的捲軸設計。

 

麥金塔電腦的開關設在主機殼背後,這樣用戶就不大會因為不小心而碰到電源開關。但賈伯斯很快注意到由此帶來的另一個麻煩:伸手到主機殼後面找開關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為此,賈伯斯和設計師一起,在主機殼背面靠近開關的地方,特別設計了一小塊使用不同材質的區域。用戶只要伸手到主機殼背後一摸,根據手感不同,就能輕易找到開關位置。這種對細節的重視,無怪乎當年麥金塔的發布屢次延期。

 大師艾維也同樣重視細節。他說:「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關注最零星、微小的細節。細節最重要,值得花相當大的精力。當然,關注細節的時候,腦子裡一定有另一個聲音會反抗你:『會有人注意到這個細節嗎?』是的,我知道大部分使用者不會注意到我們精心設計的細節,即使注意到了,通常也不會覺得那有什麼意義。但我始終堅信,這些細節會產生強大的凝聚力,當許多精心設計的細節匯聚在一起,用戶終將愛上我們的產品。」

 在對細節的苛求上,蘋果2010 年發布的iPhone 4 幾乎是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用料到手感,iPhone 4 的每一個細節都經過精心設計。玻璃的光滑質感,和金屬邊框的磨砂質感在同一台手機上配合得天衣無縫,每一條曲線,每一個凹槽,每一個邊角,都有著設計團隊對美感的不懈追求。

 

在製造工藝上,蘋果規定iPhone 4 主要零件的接縫間距不能大於 0.1 毫米,這個尺寸主要是為了避免打電話時夾到人的頭髮。據說,蘋果測試iPhone 4 時,測試員會拿著手機反覆在臉頰上滑動,以確認沒有一根頭髮會被手機夾到—可憐的測試員。

 

iPhone 4 側邊的音量調節按鈕上,加減號是兩個凹下去的符號。蘋果要求,即便是凹下去的部分,也必須平整、光亮。耳機插孔也是一樣,金屬觸片的光潔程度,插口內緣的坡度等,都有細緻的規定。

 iPhone 4 的包裝盒更把這種對細節的追求推上了頂峰。剛買iPhone 4 的讀者可以做個簡單實驗,從桌上輕輕提起iPhone 4 包裝盒,不要用托著,也不要用力握盒蓋,就讓裝有手機的盒子在盒蓋裡靠重力緩緩下滑。你會發現,盒身的滑落速度不快不慢,差不多八秒鐘的時間,盒身就從盒蓋裡完全滑出—這不是巧合,而是精心的設計。

 

不過幾乎考慮所有細節的蘋果設計團隊,最終卻被工程團隊扯後腿。2010 年iPhone 4 一上市就遭逢信號問題,使用者手握金屬邊框時,手機天線居然會受到干擾。蘋果為了消除iPhone 4 信號問題帶來的負面影響,一度顯得狼狽不堪,連賈伯斯在這場不大不小的尷尬中也有些左支右絀。在追求完美的道路上,真的是永無止境。

 

創意行銷「不同凡想」

除了預知未來和創造完美產品,「市場行銷」是賈伯斯的另一項獨門絕技,也是蘋果征服世界的一個重要原因。

 賈伯斯擅長的市場行銷,包含兩個方面:第一,賈伯斯很會借助媒體廣告為蘋果產品造勢。歷年來出自蘋果的精彩廣告不斷,許多都已成為市場行銷領域的經典案例。其次,賈伯斯特別會運用個人魅力,借助展會等公開場合宣傳公司形象和產品。在眾人眼中,賈伯斯不像一個CEO,倒更像是鮑伯狄倫。

 

關於廣告,蘋果歷來走的都是「炫酷」路線,不震撼到心靈深處絕不甘休。

 

1981 年,IBM PC 剛剛問世,蘋果馬上來了一個下馬威,在《華爾街日報》等媒體上刊出大幅廣告,廣告的大標題只有短短三個字:

 「鄭重地歡迎你,IBM。」(Welcome, IBM. Seriously)。

 這個自信、傲慢、咄咄逼人的標題,活脫脫就是賈伯斯的口吻,也只有賈伯斯的蘋果才做得出來!

 

之前提到過, 1984 年1 月22 日,在超級盃總決賽登場的「1984」廣告,如小說《1984》中所描繪的,集權勢力被代表新生力量的年輕女孩用鐵錘砸爛,隨後浮現麥金塔的偉大預言:

 

「1 月24 日,蘋果將發布麥金塔電腦。由此,大家將會看到,為什麼小說中的1984 年不會在現實中重現。」

 廣告「1984」的創意來自蘋果當時的合作夥伴,巧迪廣告公司(Chiat\Day),創意人物是Chiat\Day 的創意總監克勞(Lee Clow)。克勞說:「這則廣告闡釋了蘋果的理念和目標——所有人,而不僅僅是政府和大公司,都應該享用最新的技術。如果電腦不是為了掌控我們的生活,那麼,它們就必須易於獲取和使用。」

 儘管蘋果和Chiat\Day 都一再否認,但所有人還是相信,廣告「1984」中的集權勢力,暗指的就是藍色巨人IBM。蘋果再次用鋒芒畢露、賈伯斯色彩濃厚的廣告,向競爭對手下了戰書。

 

廣告「1984」後來被譽為最成功的超級盃廣告之一。2004 年,蘋果為了紀念這則廣告上映二十周年,又再次翻拍和發布了新版電視廣告,這一次,廣告中的女孩身上,多了一台白色iPod。

 1997 年,賈伯斯回歸後,在蘋果頻臨破產的絕境下,盡快恢復公司形象和產品聲譽成了當時市場行銷的重點。

 賈伯斯發現,自己離開蘋果後,蘋果已經不再與Chiat\Day 公司合作,而是將生意交給了史考利在百事的合作夥伴BBDO黃禾國際廣告公司。

 賈伯斯決定,重新邀請Chiat\Day 公司參與蘋果廣告方案的制定,並且直接點名克勞來擔任主要創意人。

 

為此,賈伯斯親自打電話給克勞:「我們又需要你出馬了。這一次,不但時間緊,而且關係重大。你能在一星期內,做出一個比『1984』更震撼的廣告方案嗎?而且,這個廣告方案裡,最好能有一句人人都記得住的口號。」

 臨危受命的克勞真的只花了一個星期就完成了方案設計。他趕到蘋果,直接向賈伯斯和蘋果市場部門的高級主管拋出宣傳口號。

 這是一句只有兩個單字,卻又鏗鏘有力的話,由另一位創意總監塔尼穆圖(Craig Tanimoto)最先想出來:

 「不同凡『想』!」(Think Diff erent.)

 「不同凡『想』」?聽到克勞的介紹,包括賈伯斯在內的蘋果高層都陷入了短暫沉默,但也就是短短十幾秒鐘,人們突然相視而笑,大家不約而同地覺得,這句口號雖然連語法都不大正確,但已經達到了比「1984」更棒的境界。

 Chiat\Day 的西格爾(Ken Segall)帶隊執行整個廣告計畫。不多久,「不同凡『想』」系列廣告就在報紙、雜誌、電視上頻繁亮相。在為時僅六十秒的電視廣告裡,包括愛因斯坦、鮑伯狄倫、馬丁路德、約翰藍儂、愛迪生、拳王阿里、聖雄甘地、畢卡索等在內十七位二十世紀風雲人物,以黑白形象依次出現在畫面中。而報紙、雜誌的平面廣告,則分別以每位人物來做系列版面。

 電視廣告的旁白,是一段耐人尋味的話:

 「獻給那些瘋狂的人—不合時宜的人,叛逆的人,搞破壞的人,他們就像塞在方孔裡的圓楔子。那些人總是用與眾不同的方式看世界,他們不喜歡規矩,他們不承認現狀。你可以附和他們,可以反對他們,也可以吹捧或污蔑他們。但你唯一不能做的一件事就是忽視他們。因為他們正在改變一切,是他們推動著人類的進步。某些人把他們視為瘋子,而我們視他們為天才。因為唯有那些瘋狂到極點並自認為能改變世界的人,才真的改變了世界。」

 據說,賈伯斯第一次看到廣告毛片,聽到這段旁白時,激動得哭了。旁白說的那些瘋狂的人,那些不合時宜、叛逆、搞破壞的人,那些因為瘋狂才真的改變了世界的人,似乎就是賈伯斯自己。

 在電視上播放的「不同凡『想』」廣告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轟動,靠著這六十秒的時間,賈伯斯和蘋果找回了曾經一度模糊甚至瀕臨絕跡的叛逆者形象,賈伯斯的蘋果再一次站在改變世界的浪潮前方。(摘錄整理自第七章)

gilp5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lways Open, 7-Eleven,讓消費者產生共鳴

採訪‧撰文/謝明彧 攝影/賀大新

—————————————————————————
對許多人來說,大街小巷無所不在的7-Eleven,幾乎是每天都要報到的地方。但就在你進進出出7-Eleven的同時,不知道有沒有注意到,從今年開始,廣告或行銷文案上,以前熟悉的7-Eleven企業標語(slogan):「有7-Eleven真好」,已被更輕快的「Always Open, 7-Eleven」所取代。

為什麼7-Eleven要換掉使用了15年、大家耳熟能詳的企業標語,從頭開始打造新的口號呢?

從便利性到感性,形成消費者印象

統一超商整合行銷部部長劉鴻徵表示,其實7-Eleven從創立以來,總共更換過3次企業標語,第一代的標語是「您方便的好鄰居」,從1985年一直沿用到1990年。

當時為什麼會採用這個標語?劉鴻徵說,除了它是直接翻譯當時美國總部使用的「Your Good Neighborhood!」屬於7-Eleven的全球形象策略一環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便利商店對台灣而言,是一種全新的業態,如何讓消費者明白7-Eleven是什麼樣的店鋪,企業標語正是溝通的第一步。

劉鴻徵進一步說明,「便利商店」是從英語「convenience store」直接翻譯過來的,當年台灣消費者比較熟悉的名詞反而是「超級商店」(超商)。為了迅速建立品牌認知,7-Eleven選取了最好辨識的經營特徵:

「24小時營業」當做主打。就如同當年7-Eleven招牌下方都有「營業時間24,您方便的好鄰居」這句話,透過「方便」和「鄰居」兩種形象,突顯7-Eleven 全天不打烊,隨時都可以買到東西的經營特性。

到了1991年,7-Eleven提出新的口號:「有7-Eleven真好!」這句標語也同樣來自7-Eleven全球形象策略,翻譯自美國區的標語「Oh!Thanks Heaven!7-Eleven」。不過劉鴻徵表示,會更換企業標語,和競爭環境的改變也有著很大的關係。因為當時其他連鎖超商業者開始進入市場,「24小時營業」已不再是獨一無二的賣點,為建立差異化,7-Eleven改以心理上的訴求,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跳脫傳統宣傳「我們有多好多好」的功利性,以「情境」打造消費者心中的歸屬感。

劉鴻徵表示,「您方便的好鄰居」表現的是一種朋友般的關係,7-Eleven無時無刻亮著的招牌,彷彿是每個人的左鄰右舍般方便。但到了「有7-Eleven真好!」這已經成為一種企業經營的承諾,希望無論何時何地,7-Eleven都能讓消費者感受到及時的溫暖。

劉鴻徵舉例,如果你走在荒郊野外,口很渴,又下大雨,這時你遠遠看到前方有家7-Eleven,相信心中就會湧起:「啊!有7-Eleven真好!」的歡呼,因為你知道在那裡不僅可以避雨,還可以買到傘、買到食物、買到熱飲,讓身心得到溫暖和放鬆。

一句話喚醒心底「曾深受感動的一瞬」回憶,讓這句企業標語成功打進消費者心中,也因此從1991年開始,這句標語一用就是16年,直到2007年,才更換第三代標語:「Always Open, 7-Eleven」。

Always Open,一句話清楚傳遞溝通訊息

其實2004年,劉鴻徵就已建議更換新標語,當時的提案是「Make it Happen! 7-Eleven」。劉鴻徵表示,因為這幾年來7-Eleven做了許多創新,從飯糰、便當、各種預購,到宅急便、繳費、電子商務,7-Eleven讓許多麻煩的事情變得簡單,讓許多原本不可能的開始發生,「我們就像一個創新者,所以就想用『happen』這個字。」

當時提出的企畫,最後卻沒能通過高層的審核。劉鴻徵說明,一是「Make it」之間有「連音」的問題存在,發音不容易,讓整句標語念起來變得拗口;二來雖說這3個字拆開來都很容易了解,但合成句子卻還需要稍加提點,否則第一時間消費者會搞不懂在說什麼。而且7-Eleven是「全客層」的店鋪,「happen」這個英文字雖說不難,但還不算人盡皆知,選用這個有菁英味道的字眼,彷彿需要讀很多書才會明白,不符合企業的調性,於是更改企業標語的計畫就此擱置了。

直到這兩年,7-Eleven推出形象角色「Open小將」大受歡迎,不管在人氣度和好感度都評價很高,再度開啟劉鴻徵更新標語的念頭。這次他就以「Open」這個字,做為發想新企業標語的原點。最後選用「Always Open, 7-Eleven」,劉鴻徵表示在設計上有以下幾個考量點:

1.現代感──雖說2004年提出的「Make it Happen!」被否決,但劉鴻徵還是希望用「英文」來設計企業標語,因為選用非中文,可以傳遞出不同於別家企業的現代感。

2.選字──或許有人會質疑英文標語在溝通上的認知度,但劉鴻徵認為,只要用字夠簡單,就能被大家接受,加上之前已有「Open小將」的行銷,「Open」這個字對一般大眾已不再是陌生的字彙,可以破除溝通上的疑慮。

3.押韻──要讓標語順口,押韻是非常重要的技巧,由於7-Eleven結尾是N韻,所以不管是這次選用的「Open」,或2004年提出的「Happen」,在選字上一定會選用N韻結尾的字。

4.傳遞的訊息──企業標語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表達出企業想和消費者溝通什麼訊息。相對於「Make it Happen!」強調創新,「Always Open, 7-Eleven」更進一步訴說了3層7-Eleven想和消費者說的話。

第一層是物理性的營業實況,說明7-Eleven是24小時營業、不打烊的經營業態。第二層則展現企業的企圖心,「Open」象徵7-Eleven開放的經營心態,不斷有新的創新,不斷在思考還有什麼更棒的新做法。第三層則是7-Eleven 對整個社會的關心與期望。

劉鴻徵表示,台灣社會的亂源與紛爭,不管是藍綠的對立、或是人與人之間的不愉快,往往是因為彼此不能「open heart」「open mind」來看事情,「所以我們希望大家更open一點來看我們的工作、我們的人生態度,期待整個社會都能更open。」

除了創意,還能讓每個人產生共鳴

劉鴻徵也強調,2004年的標語提案會失敗,而2006年的提案會過關,並不完全取決在標語的好壞,更重要的是能不能和老闆、和組織創造同樣的共鳴。「一個slogan不只是設計人員的創意,最終是要變成整個組織共同的文化與歸屬,所以能不能讓每個人都產生共鳴,就變得非常重要。」

多年的經驗讓劉鴻徵有一個很深的體悟,就是提案最大的困難,並不在規畫或是創意,而是對同一件事,主管的共鳴和提案者的共鳴常常不一樣。他發現,企業的需求就是老闆在想什麼,但重點是老闆在想什麼,往往他自己也講不出來,所以常常在提案時,他才會說這不是他要的。

不過,他並不認為這是難以克服的組織階層認知鴻溝。他強調,做行銷的人要先做功課,了解什麼是老闆要的,唯有能成功整合老闆想法、社會趨勢、顧客需求、產品功能,透過對大眾可行的溝通方法,設計才會成功。

以2006年的提案為例,劉鴻徵指出當「Open小將」已成功成為7-Eleven的企業符號與象徵,即使每個人對「Open」這個字的定義可能不盡相同,但大家卻都有感覺,也認可這是一個能代表7-Eleven的字眼。於是,「Open」就變成能和組織產生共鳴的字彙,做成標語,也就能輕易地得到組織上上下下的認同。

除此之外,「Always Open, 7-Eleven」這句話是從「Open小將」延伸得來的,在經營上,已有許多現成的資源可以支持它,不管是玩偶、商品,還是廣告與傳播計畫,有許多面向的資源可以協助推廣,在執行上,也被主管認為是比較容易成功的。

所以劉鴻徵認為,在尋找可以運用的企業標語字彙時,從公司過去發生的事件或文字中尋找、發想,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因為老詞新用,往往比全新造詞更容易深入大家的心,不需多費唇舌就能闡明解釋。

就像從「您方便的好鄰居」「有7-Eleven 真好」到「Always Open, 7-Eleven」,即使企業標語已歷經三代,但從前標語的用字,卻也都成為7-Eleven對顧客溝通非常有力的資產。例如7-Eleven的公益基金會就叫做「好鄰居基金會」,「有7-Eleven真好」也還不時會出現在各種宣傳文案中。劉鴻徵表示,曾經擁有過的印象不會消失,只會累積為有感情的記憶。不管是對員工、還是對顧客,只要善加運用,最棒的關鍵字其實就在手邊。(取材自《經理人》2007.11)

gilp5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s (1)地底625公尺下的生存領導學: 慈愛』&『公平
為什麼33個智利礦工為什麼能夠活了69天,為什麼沒有人精神崩潰、瘋狂。

這太不可思議了。經過這幾天,我翻遍了每個報紙的每個報導,我終於找到原因了!』

一件神蹟

故事發生在智利北部,科比亞波市周邊沙漠地帶的地下礦坑。
33名礦工,在地底625公尺的深處。

他們的頭頂上方,是重達70萬噸的岩石;他們的活動空間,是僅14坪的臨時避難處;他們的食物,是吃剩的午餐,與2天的食糧。

在毫無外界救援的情況下,他們生存了17天。最後,經過長達69天的漫長救援,原本似乎註定悲劇收場的命運,奇蹟般的,33位竟安然無恙地全數獲救。

這不是好萊塢賣座電影情結的翻版嗎?

這不是,這比好萊塢賣座電影更精采!

文章標籤

gilp5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衣服

本公司勸告你,以你的薪資當水準來穿衣服。

如果我們看到你穿Prada的拖鞋或拿Hermes的皮袋,

那麼我們假設你的生活很充裕,不需要加薪。

如果你穿得邋邋遢遢,那麼你應當學會怎麼理財,

這是你自己的事,我們也不必加薪。

要是你穿得中規中矩,那也表示你是一個安份守己的人安份守己的人,

要多點錢幹甚麼?

二、病假

我們已經不會接受醫生為你寫的生病請假信,

如果你能走去看醫生,那麼你也可以走回來上班。

三、私人假期

每一個僱員都會享受到一年之中五十二天的私人假,那是禮拜天。

四、事假

任何不上班的理由都不為本公司接受。

你的親人和朋友的去世與本公司無關,當伴郎伴娘更是多餘的。

如果你認為非去不可,那麼請你在午餐那一小時之中把你的工作做完,

我們允許你提早一個鐘離開。

   五、洗手間的利用

花在洗手間的時間太長了。

本公司現定你每次只准利用三分鐘。

在這三分鐘完畢的時候,警鐘就會響亮,廁紙也跟鎖上。

接下來門會打開,相機自動閃光拍下你一張照片。

你用洗手間的次數一多,這張照片就會貼在佈告欄中。

六、午飯

雖然法律規定一個小時,但本公司欣賞你早去早回。

瘦的人可花三十分鐘,他們要多吃一點,我們理解。

普通人只要十五分鐘就夠。肥子五分鐘,花在減肥可樂上。

謝謝各位的注意。我們需要你保持一個積極的工作態度。

任何投訴和抱怨,請寄到別的部門去,人事部不受辦理。

人事部門考評的意思 :

上次看電視,于美人講到當老師最困擾的就是,

不知道要怎麼給一些怪學生評語,因為評得太糟,家長會來找麻煩。

所以如果那個學生愛睡覺,她就會評 [喜好沉思 ]

如果學生上課愛講話,她就評 [活潑開朗勇於發言]

如果學生什麼都很差,她就評[品學兼憂]

跟這有異曲同工之妙

如果,你在一家大公司工作,那麼你很可能會定期接受人事部門的考評。

若得到 一兩句簡短的評語時,希望你能真正了解它們的意思。

善於社交 (能喝 ) 、普通員工 (不太聰明)

模範員工 (上班準時) 、事業心強 (暗地裡害人)

判斷能力強 (手氣不錯) 、進取向上 (常請大家吃飯)

為人隨和 (隨時可以解雇) 、工作態度熱忱 (固執己見)

具有極佳的口才 (會唬爛) 、思維敏捷 (能迅速找到藉口)

格外出色 (目前還沒犯錯誤 ) 、觀察能力強 (經常打小報告)

溝通能力強 (常打電話聊天) 、工作擺第一 ( 醜得沒有人約)

善於釋放壓力 (上班打瞌睡) 、眼光長遠 (總是一再拖延工作)

富於幽默感 (能講許多黃色笑話) 、踏實忠誠 (在別的地方很難找到工作)

獨立作業能力強 (誰都不知道他在幹什麼)

在複雜的工作上邏輯清晰 (能把工作處處推給別人 )

就是要讓心情~~~輕鬆愉快

gilp5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言的獅子(第一集共五集)------升級版!
某天,木柵動物園來了一隻獅子,卻被分到猴子區,因此獅子就抗議了

獅子:為什麼我會被分在這裡
園方:抱歉,因為猛獸區缺額不足,請你在這裡委屈一陣子
於是,獅子不情願地留下來了
日子一天天過去,獅子卻每天只能吃香蕉,因此獅子又抗議了
獅子:為什麼我只能吃香蕉?
園方:抱歉,因為你佔的是猴子的缺,所以配給只有香蕉......請你再委屈一陣子
獅子:為什麼隔壁的狗能吃牛排?
園方:抱歉,因為隔壁的狗是園長的親戚佔的是獅子的缺
獅子只好忍氣吞聲地吃香蕉
三個月後的某日,一批批的豺狼虎豹運進了猛獸區,狗也離開了,獅子有話說了......
獅子:現在我可以搬回猛獸區了吧?

園方:抱歉,依照人事法規規定,佔缺滿三個月自動取得該專長,所以你現在是猴子
獅子:............

無言的獅子(第二集)------
三年後的某日
......
獅子開始懷疑自己是猴子,也開始學會爬樹時

園方人員匆匆忙忙跑來
園方:不好意思,你可能要開始學習游泳了
獅子:為什麼?
園方:根據人事法規規定,久任一職必須檢討調動
獅子:那跟游泳有什麼關係?我是陸地生物耶
園方:不好意思,長官核定你要到海洋生物區報到
獅子()............搞什麼啊?長官都不會用大腦想一想,豬啊?
園方(正色):不可以直呼長官名諱!要加報告以及官階!!
獅子:.........

無言的獅子(第三集)------
在海洋生物區待了一陣子之後,獅子終於受不了了

獅子:我不幹了!讓我回非洲!!
園方:抱歉,沒有辦法
獅子:為什麼?
園方:根據「陸海空動物管理條例」,動物園任職之後必須服役滿八年,你現在才三年多

獅子:......
後來,獅子漸漸憂鬱了起來

獸醫:怎麼了?獅子
獅子:我覺得我不適任現職,我快發瘋了
獸醫:這樣啊?......那你覺得你是什麼生物呢?
獅子:猴子
獸醫:那......你每天吃什麼食物?
獅子:香蕉
獸醫審慎地思考了一陣子
最後在診斷書上寫下"本職學能相符,生理狀況良好"
獅子:......


無言的獅子(第四集)------
為了讓獅子適應水中生活,園方將獅子送到美國接受為期半年的水下生活訓練

結訓後獅子返國,又過了四年,算算日子,應該可以離開這鬼動物園了,獅子心中非常高興
獅子:我役期滿了,可以讓我回非洲了嗎?
園方:抱歉,根據人事法規規定,「專案培訓人員役期自動延長三年」,你到美國培訓過,
所以......
獅子:......


無言的獅子(完結篇)------
獅子終於如願以償地離開動物園
在返鄉的船上他想念起非洲大草原的美好記憶
突然船在太平洋上停下來了
船員:你故鄉到了,請下船
獅子:可是我是非洲生物耶!?
船員:抱歉,根據你「離島資料」上記載,你是海洋生物
獅子:......
就這樣,獅子被丟下了海

若干年後,獅子在海裡組織了自己的家庭,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這就是海獅的由來......

gilp5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地底625公尺下生存領導學:   慈愛』『公平


為什麼33個智利礦工為什麼能夠活了69天,為什麼沒有人精神崩潰、瘋狂。

這太不可思議了。經過這幾天,我翻遍了每個報紙的每個報導,我終於找到原因了!』

一件神蹟

故事發生在智利北部,科比亞波市周邊沙漠地帶的地下礦坑。
33
名礦工,在地底625公尺的深處。

他們的頭頂上方,是重達70萬噸的岩石;他們的活動空間,是僅14的臨時避難處;他們的食物,是吃剩的午餐,與2天的食糧。

在毫無外界救援的情況下,他們生存了17天。最後,經過長達69天的漫長救援,原本似乎註定悲劇收場的命運,奇蹟般的,33位竟安然無恙地全數獲救。

這不是好萊塢賣座電影情結的翻版嗎?

這不是,這比好萊塢賣座電影更精采!

關鍵領袖

活下來真不不容易。

災難降臨的瞬間,他們原本在吃午餐;一聲轟然巨響,礦坑霎時崩塌。經過了34個小時煙濛濛的處境,碎石、灰沙才逐漸塵埃落定。心神稍微平靜後,七嘴八舌的意見就在漆黑的坑穴中響起。有人說1日內就會挖通,有人說救援最多不會晚於2天;33種看法、意見在黑暗中碰撞,找不到一個令眾人滿意的結論。

在驚慌紛爭的局面僵持不下時,戲劇般地,領班鄂蘇亞(Luis Urzua)開口說話:『這種時候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團結,一同為生存奮鬥,我們就只能相互爭吵,在分裂中等待死亡。』

眾人好像在黑夜裡找到可捕捉的燭光,願意讓鄂蘇亞帶領他們的命運向前。
為什麼32個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願意在極其恐慌、無助的環境下,接受一個認識不到3個月領班的管理、支配?願意相信他,受他帶領,同心合意突破難關?

關鍵特質

因為他身上擁有2個關鍵特質:

1. 慈愛:

根據礦工們的形容,雖然新上任的領班和他們相處不到3個月的時間,但從平日的生活中,他們感受到他的照顧,與真實流露的愛。

2. 公平

鄂蘇亞處世正直,對所有的同仁都一律公平、公正,沒有任何私心。

鄂蘇亞是個慈愛、公平的人。只要他一開口,他們都願意聽從。像2000年前耶穌拿起五餅二魚,擘開分給眾人一樣,鄂蘇亞收了每個人吃剩的午餐,加上避難所2天的食物和水,用這些零零碎碎的『五餅二魚』,竟讓33個成年男子足足活了17天。使他們免於遇見災難驚惶失控、搶食爭鬥,最後獸性大發,以『相咬相吞』、人吃人的悲慘結局。

關鍵決定

鄂蘇亞一取得食物的控制權,立即做出2個可能是整個事件中最重要的決定:
1.
規定所有的人,每48小時才能吃『一餐』(包括2小湯匙的鮪魚,1片口糧,和2口牛奶)。

2. 規定領到食物的人不能先吃,要等33人都領到後,才能一起吃。於是慢領的不致驚恐、擔心。

另外,鄂蘇亞一個出人意外的決定。他定下規律的作息時間表,且規定每人需有秩有序的『按表操課』:

{ 8小時睡眠/ 8小時工作/ 8小時吃飯、運動、娛樂。}

遵行『作息時間表』結果,是維持眾人心理上保持穩定的重大因素。儘管身處浩劫,他們彷彿置身平日,不但正常工作,還保持運動、休閒,維持基本的身心健康。所以69日過後,沒有人精神崩潰,失序瘋狂。
於是

10/14,台北時間早上8:5533名全數獲救。
10/15
31人平安出院,其餘無法出院的2人,病情也相當輕微:1位需動牙科手術,另1位則僅是輕微腦震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曾與魔鬼為伍,不過沒有被神遺棄!』這是第二名獲救的礦工出坑後的感言,這或許是所有被困在地下的礦工死裡逃生的心聲。

這場可能奪走三十多條人命的災難,最終得到快樂的結局,就如第一名獲救礦工的叔叔說,『這是神恩賜的奇蹟』。

日本安寧緩和醫療專科醫師大津秀一(Otsu Shuich),曾陪伴1000名以上的病患,度過人生最後階段,他感悟:『面對死亡時,許多人確實會領悟到「活著」這件事有多麼可貴。』

他發現現代醫療技術雖然可以減輕患者肉體上的痛苦,卻無法消除他們心靈上的不甘與懊悔。於是,他決定將這些令人深感後悔的事記錄下來,希望透過一個個動人故事,讓大家深思在生命中,那些東西最值得珍惜,那些東西根本無需在意,又有那些非作不可的事;進而在身心尚有餘力時,可以盡全力追求生命的真義與夢想,活出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死前會後悔的25件事』)

我有一位好友,原本得了重度憂鬱症,後來又被檢查出罹患血癌。這個突如其來的消息,引發她對自己過往人生的深度反省,並且真實的回到神的面前。很奇妙的,經過六個月的化療與最後的骨髓移植,她從原先不能翻身,到現在可以走路,連醫生都說是『奇蹟』。更大的『奇蹟』是,她由一個憂鬱沮喪、牢騷滿腹、自傲自負的人,變成一個溫柔、和善、謙卑的人,並且對神對人都充滿感恩之情。

人突然站在死亡邊緣,面臨人生終點,如果沒有預備好,必定極度恐懼,不知所措;但另一面,也會不自主的臣服於宇宙的主宰者,珍惜生命中所擁有的一切,並思考人生的意義。

我雖然不能體會智利這33名礦工,在地底下連續待了近70天的滋味,但能確定的是,這段日子帶給他們『重生』的契機。

『奇蹟』,並不一定是一尊雕像流眼淚,或是一塊旱地一夜長出新苗;只要我們回到生命的源頭,經歷老我的死亡與新生的復活,『奇蹟』隨時隨處可以發生在你我的生活 

gilp5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IQLO的衣服簡單、扎實、耐穿,一如UNIQLO的企業性格,也一如柳井正的管理風格——強調「本質」。
柳井正曾說:「與其說我像商人一樣在追求利潤,不如說我在追求真誠。」他認為,從學習把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做到完美開始;不厭其煩地放棄成見、耐心傾聽別人的聲音做起,才有做好大事的可能。
在紐約第五大道與53街的交叉口,FENDI、卡地亞(Cartier)店面斜前方,門牌666號的大門前,擁有近200年歷史的美國經典服飾品牌Brook Brothers的招牌,被小心地拆下。2011年起,這個座落於中央公園和洛克斐勒中心之間,樓高3層、近2500坪的店面,將掛上紅底白字的招牌,成為位在同條街上的Tiffany & Co.、蘋果(Apple)旗艦店難以忽視的競爭者。
2010年4月,日本第一服裝品牌UNIQLO(優衣庫)簽下一紙刷新紐約房地產紀錄,高達3億美元(約合台幣94億元)、為期15年的租約,宣布將在紐約第五大道666號,開設賣場面積共2500坪(約是鄰近Abercrombie & Fitch、H&M、NBA專賣店三家店面積的總和)的全球旗艦店。UNIQLO以進駐第五大道的大動作,宣示將成為世界知名品牌,與一流精品品牌共爭一席之地的強大野心。
被台灣旅客視為赴日朝聖景點,今年10月即將進軍台灣的UNIQLO,目前共擁有日本國內812家、海外140家分店,以販售平價、高品質的休閒服飾所為人熟知。2009年,UNIQLO母公司迅銷集團(Fast Retailing)的營收總額達6850億日幣(約合台幣2530億元),於全球大型服裝業者中排名第5,僅次於ZARA、GAP、H&M和美國Limited集團。迅銷集團的代表取締役會長兼社長柳井正,更自2009年起,連續2年名列《富比士》(Forbes)日本首富,身價高達76億美元(約合台幣2430億元)。

以創新商業模式,打造日本國民品牌
「在這裡,每個人都能找到一件屬於自己的衣服。」走進UNIQLO占地1000坪的紐約Soho店,你就能立刻明白,這句廣告標語,絕對不只是標語。
店面7公尺高的牆面,是由80多種色彩的衣服,與33種牛仔褲組合堆疊而成的展示牆;展示空間裡,陳列著無數的假人模特兒,與各種尺寸的衣服與配件。儘管商品色彩鮮明、數量眾多,卻因為設計極為簡單、鮮少綴飾,讓店面呈現整齊、乾淨的活力感。
透過親民價格、實搭的設計和耐穿材質,UNIQLO以提供「任何人都能穿」的基本款服飾為商品訴求。根據日本UNIQLO統計,該品牌自成立以來,共計已賣出超過5億件商品;換句話說,每個日本人的衣櫥裡,都至少擁有3~4件的UNIQLO商品(以日本1億3000萬人口計算),被媒體稱為「日本的國民品牌」。
很難想像,在全世界擁有近千家分店的UNIQLO,原點竟來自日本山口縣的一家小西裝店。1984年,當年35歲的柳井正,繼承父親的西裝店經營本領,轉戰休閒服市場,於廣島縣開設UNIQLO1號店,並於1991年成立母公司「迅銷集團」。
藉由引進日本首見的SPA(Specialty Store Retailer of Private Label Apparel,服裝製造零售商)上下游整合經營模式,並高度控管中國工廠的生產品質,柳井正一手掌握商品從無到有的所有過程,不但避開了貿易商與中間商層層剝削,更憑藉著大量採購、大量生產,成功地實現低價、高品質並存的UNIQLO神話。
創新的商業模式,結合總是嚇出媒體、市場一身冷汗的行銷策略,推動UNIQLO在日本競爭激烈的服裝市場中異軍突起,並於1998年,掀起3年間狂銷2600萬件的Fleece(搖粒絨刷毛外套)熱潮,營收突破4000億日圓(約合台幣1500億元),一統日本服飾業江山。

柳井正重掌兵符,勇於自我批判
眼見UNIQLO走上正軌,柳井正順勢於2002年將社長一職,移交給當時的副社長玉塚元一,退居幕後。然而,待Fleece熱潮消褪,適逢玉塚接任後面臨海外展店的重大失敗,加上既有的低價形象在日本國內遭過度渲染,引發消費者產生低廉、俗氣印象的負面觀感,導致UNIQLO銷售數字直線下滑,營收連續兩年出現衰退。
為挽回頹勢,柳井正在2005年換下玉塚,重返第一線,喊出「UNIQLO將放棄低價路線」宣言,強調高品質商品的提供,大刀闊斧地實行改革,慢慢將UNIQLO拉回正軌。
回首這次失敗經驗,柳井正將原因歸咎於「成功」帶來的安逸與怯懦。他直言,「安定志向是一種病」,會讓人不思改變、停滯不前。柳井正在UNIQLO的23條經營法則裡寫道,「每位員工,都必須勇於成為自己最嚴格的批判者」,永不停息地質疑、挑戰自己和身邊的所有事物,再以最快速度做出改善。他說,「一個不思考『如果我錯了呢?』的人,注定會失敗。」

不甘與速食時尚同流,堅持本質與舒適
許多媒體將UNIQLO歸類為「速食時尚」(Fast Fashion)品牌之列,對此,柳井正和UNIQLO藝術總監佐藤可士和,完全無法苟同。
相較傳統的高端服裝品牌多半由設計師主導,早在商品上市的一到二季前,就先於「時裝周」提出設計趨勢與走向,知名的速食時尚品牌,如H&M和ZARA等,則是反其道而行,透過觀察最新流行趨勢,運用SPA模式,在3周內快速模仿,立即上架。
簡單說,速食時尚業者就是對於時尚風潮、顧客需求,具備超強的即時反應力,新商品只要以便宜價格銷售一空後,就立即再以新一波的流行商品取代。根據統計,相較於一般品牌依據季節變化,一年推出4次商品,ZARA一年共推出16次,追求高速的汰舊換新。
相較於H&M、ZARA重視流行感多於品質,堅持「衣服是配角,人才是主角」的UNIQLO,自然不甘於被視為速食時尚品牌。
在柳井正對於「本質」的堅持下,UNIQLO的商品在設計上依循減法主義, 不應讓多餘的裝飾,掩蓋人原有的樣貌;在材質上則柳井正則強調提供「不論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任何人都能穿的衣服」。而為了產品做到讓顧客能夠天天穿、無時無刻想到就穿,UNIQLO力求布料的舒適感,長期專注於素材的研發,新產品往往需要歷時一年時間的企畫、生產,才能上架。
堅持用料、回歸基本、強調本質,UNIQLO的衣服簡單、扎實、耐穿,一如UNIQLO的企業性格,也一如柳井正的管理風格。在UNIQLO,所有員工無論背景、性別、學歷、能力;無論是人中龍鳳或胸無大志,都必須花上兩年,從店面現場的銷售員做起,學習改褲長、摺衣服、掃廁所、商品歸位、微笑結帳、待客服務……等基本功。
柳井正曾說:「與其說我像商人一樣在追求利潤,不如說我在追求真誠。」他認為,從學習把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做到完美開始;從不厭其煩地放棄成見、耐心傾聽別人聲音做起,人才有不斷改善的可能,才有做好大事的可能。對企業而言,擁有踏實、真誠的員工,也才會有持續成長的可能。

文章來源:《經理人月刊》2010.09月號

gilp5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富翁的屋簷 ~~
 

有位善心的富翁,蓋了一棟大房子,他特別的要求營造的師傅,

把那四周的屋簷建加倍的長,以使窮苦無家的人,能在其下暫時躲避風雪。

房子建成了,果然有許多窮人聚集在屋簷下,他們甚至擺起攤子做買賣,

並生火煮飯吵雜的人聲與油煙,使富翁不堪其擾,不悅的家人也常與寄在簷下者爭吵。

冬天,有個老人在簷下凍死了,大家交口罵富翁的不仁。

夏天,一場颶風,別人的房子都沒事,富翁的房子因為房簷特別的長,居然被掀了頂,村人都說是惡有惡報。

重修屋頂時,這次富翁只要求建小小的房簷,富翁把省下的錢捐給慈善機構,並另外蓋了一間小房子

這房子所能庇蔭的範圍遠比以前的房簷小,但四面有牆,是棟正式的房子。

許多無家可歸的人,也都在其中獲得暫時的庇護,並在臨走前,

問這棟房子是哪位善人捐蓋的。沒有幾年,富翁成了最受歡迎的人。

即使在他死後,人們還繼續受他的恩澤而紀念他。

為甚麼同樣的善心,卻有那麼大的不同?

故事中富翁的一片善心,從被認為是為富不仁、惡有惡報到變成是最受歡迎的人,這中間的變化是甚麼因素造成的?

是大房簷與小房子的差別嗎?

還是其中的用心有甚麼不同?

是甚麼原因讓富翁被責備為富不仁、惡有惡報?又是甚麼原因讓富翁被感激與紀念?

答案在~~

寄人簷下的感覺和生活在獨立房子中的感覺不同!

你知道生活在富翁的大房簷下,那些窮苦的人們會得到哪些的感受?

而生活在獨立受尊重沒有比較的房中,那些窮苦的人們又會有哪些感受?

在組織或團隊中,甚麼樣的狀況是等同於寄人簷下?

事事都要依靠你?

不放心同仁處理事情?

常常要看臉色辦事?

以防弊為基礎設立的運作結構?

還是……。

甚麼樣的狀況是有獨立的空間?

給予清楚的目標?規範內自主,給予做事的空間?

還是以核心價值交付責任,啟發能力與成長?

還是以願景、使命激發自覺與承擔?

還是……。

媽媽甚麼事都安排好,小孩子無法獨立;主管甚麼事都能幹,部屬不負責任。

「屋簷」伸太長,一片好心變成為富不仁 ? 「獨立小房子」卻變成最受歡迎的人,

這中間的差別值得我們深思!

為善的本質是甚麼?

領導最終的目的是甚麼?

為善與領導共通處又是甚麼?

只是解決眼前的問題?

還是協助人獨立站起來,還他一個真真實實的人來?

所以領導,不能只是注重事情表面的完成,也不止於問題的解決,

更重要的責任是:啟發同仁夥伴的能力,還給同仁與夥伴一個真真實實的人來,要當教練不是當主管。

走在別人前面時,要往後看;走在別人後面時,要往前看;知道自己和別人之間的距離,就是一種智慧。

~~~~~~~~~~~網路流傳

 

gilp5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十年前,當美國最大的網路DVD出租公司耐飛力(Netflix)創辦人哈斯汀(Reed Hastings),還是年輕小夥子的時候,曾經在一家三十人左右的新創軟體公司上班。他當時非常賣力工作,常常徹夜加班寫程式。對他來說,夜深人靜特別有生產力,而且沒有人打擾。往往第二天早上,其他同事來上班時,會發現他已經把某個軟體功能搞定了。

當時,他幾乎靠咖啡提神度日,常常喝過的咖啡杯隨手一放,一段時間後,咖啡杯就堆滿了整張電腦桌。堆得越滿,他就越懶得清洗。幸好,每隔一段時間,他早上踏進辦公室時,就會發現所有的杯子洗得乾乾淨淨地,在他的桌上閃閃發亮。「清潔人員終於受不了了。」他想。

一年後的某天早上,他提早來上班,在開車進入停車場時,發現CEO的車子也在。這位CEO是從一家大型公司出來的高階主管。顯然,天還沒亮他就來了。

走進辦公室的走廊 ,哈斯汀經過茶水間,一眼瞥見水槽旁站著一個人。他沒穿外套、袖子捲得高高的,正在刷洗一大堆充滿污漬的咖啡杯。那是他的CEO。這時,哈斯汀忽然閃過一個念頭:那該不會是我的杯子吧?

然後他才知道,很可能過去這一年來,都是他的CEO,而不是清潔人員,偷偷地為他洗了這些杯子。一陣尷尬、愧疚、羞恥的感覺浮上來。

「你為什麼要幫我洗杯子?」他結結巴巴地說。

「喔,你工作這麼賣力,為我們做了這麼多事情,」CEO回答,「這是我所能想到我唯一能為你做的事。」

哈斯汀太震撼了。他學到了一課:一位領導人令人出乎意外的謙卑,可以為員工創造非常大的尊敬。接下來的一年,哈斯汀比之前更賣力工作。「如果可能,我可以為他穿越任何一道牆。」他說。

哈斯汀最近在財星雜誌網站上,分享了領導的這一課。

文章來源:EMBA雜誌第270期(20092月出版)

gilp5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